Search

「共依附」的親子關係
吳麗娟

所謂「共依附」關係是指一個人失去自我,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「共依附」的親子關係
吳麗娟

所謂「共依附」關係是指一個人失去自我, 忽略真實自我與需求, 依賴外在某些事物以求生存,不能做自己的主宰;例如:個體過度依賴他人的肯定以建立自我價值;父母的自我價值是由孩子的行為態度所決定等。「共依附」常源於我們的不安全感──我們需要覺得被需要、被肯定,才會覺得自己是不錯的,這也是「共依附」的內涵。 換言之,「共依附」者自尊的高低, 端視其是否被需要,是否被重視而定;其自我價值是由他人的行為態度所決定的。「共依附」關係讓我們和他人的關係像兩個重疊的圓,完全融合,彼此間無界限,缺乏獨立性,讓另一個人的行為影響自己,而自己亦會不自主地想去控制對方的行為。在親子關係中所呈現出來常見的「共依附」的現象是父母把孩子的幸福完全視為是自己的責任,父母情緒的好壞由孩子的行為來操控,父母自尊的高低,端視其是否被孩子需要,是否被重視而定,例如,有些父母的教養方式是讓孩子過度依賴他們,看似滿足孩子的依賴感,事實上也是滿足父母自己被需要的需求,由「被孩子需要」中來肯定自己的價值與重要性。一般而言,我們都希望被肯定、被需要和被重視,這是人們的基本心理需求,但若只能由被別人需要、別人的肯定中,才能找到自己的自我價值,則可能具有「共依附」特質。具體而言,一個成熟的人能區分且接納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獨立個體,能有清楚的自我界限,能和他人建立良好、有界限但親密的有意義關係,而不會過度「溶入」對方生活中而迷失自己,但「共依附」者常是溶入對方生命中,以對方幸福為己任,「背對方同行」。換句話說,高度自我分化的人能在自己與家人之間畫出界限,較有人際界限的意識,在彼此互動時較不會有情緒上泛濫或過度反應的情形發生,「共依附」的父母常把孩子視為自己生命的延續,或把孩子的事完全視為自己的事,與孩子間完全沒有界限,故常為孩子而過度反應,陷入情緒的糾結中而難以自拔, 導致許多的衝突與不快。例如,在親子關係中常看到父母太在乎孩子,「自以為是」的關心孩子,情緒隨著孩子而起伏,急於想控制孩子,但又不自主地被孩子的一言一行所左右──當孩子順父母意、聽父母話、願意被控制時,父母能感受到自己能愛人、也被愛,能感受到自己被重視、是有價值的,情緒是歡喜、快樂的;但當孩子不順父母意、不聽父母指揮時,父母情緒則隨之轉壞。當孩子肯被控制時,看似父母操控、指揮孩子,但父母實亦被孩子所控制。父母是否快樂,端看孩子的表現是否如他們所願,情緒起伏由孩子來掌控,生活重心也放在他人(孩子)身上;沒有自己,愛得辛苦,愛得累。當彼此的愛沒有適當的空間與距離,愛得過於黏稠,關係過於緊密時,愛即成為負擔與痛苦的深淵。當父母有共依附傾向時,有些父母採操控子女的方式以滿足自己情緒緊密連結的需求,有些父母則藉著疏離的方式來避免自己過於溶入,以保護自己。這兩類過密或過疏的不健康關係皆會造成親子間種種的衝突與問題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學習:看見自己的存在,找回自己的力量,建立自我的價值,活出專屬於我的生命
View all posts